摘 要:[研究目的]我国科普工作正经历从单纯知识传播向创新人才培养的范式转型。这 一转型旨在应对知识生产民主化趋势,解决“科普—教育—人才链”断裂问题,促进人口红 利向创新红利转化。[研究方法]为促进我国科普范式转型,需要以科学传播理论、社会建 构主义理论和创新扩散理论为依托,建立“价值、机制、生态”三维分析框架,并构建“双 循环三层次”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和“四维协同”的实施策略。[研究结论]这一纵向贯通 的创新人才培养连续体与横向联合的科研、产业、科普、教育协同发展生态系统,能够为创 新人才成长提供全方位支持。构建这一体系,需要建立政策保障、多元主体参与和技术赋能 三个关键机制,扎实有效地推进我国科普工作创新。
关键词:科普范式转型;创新人才培养;科学传播理论;社会建构主义;创新扩散理论;双循 环三层次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持续深化,科普工作受到我国政府的高度重 视。为了推动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的协同发展,科普工作亟待从传统的单纯知识传播模式向创新 人才培养的范式转型。本文首先简要分析我国当前科普工作所面临的困难与挑战,进而阐述在新 时期下科普范式转型的必要性,论证其理论依据并构建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支持 科普范式转型的工作体系与实施策略,以期为我国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的协同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与方法支持。
一、新时期科普工作范式转型的重要意义
自2015年起,在政府强力主导及社会各界踊跃参与下,我国科普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在场馆建设方面,2015年,全国科技馆数量仅为444个,科学技术类博物馆数量为814个,到 2023 年,全国科技馆数量已增至703个,科学技术类博物馆数量达到1076个[1];在科普形式方 面,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持续进步,数字科技馆、短视频、直播等新兴科普形式层出不穷,极大拓展了科普活动的受众范围;在公民科学素质方面, 中国科协发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具备科学素质 的公民占比仅为6.20%,到2023年,该比例已提升至 14.14%[2]。虽然我国科普工作已经取得了显著成就,但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科技创新战略的深入推进,目 前仍面临着一系列不容忽视的困难与挑战。
(一)我国科普工作的主要困难
我国当前科普工作所面临的困难主要集中在科普资源、科普队伍和科普内容三个关键领域。
科普资源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区域分布不均衡。 调查表明,我国科普教育基地空间分布不均衡,呈聚 集分布状态,高密度区主要集中在东部经济基础较好、 市场开放程度较高的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西部 地区则形成以省会城市为核心的低密度集聚区[3]。
科普队伍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科普专业人才数 量短缺。科技部发布的全国科普统计相关数据显示, 2020 年,我国科普人员的数量为186.44万人,其中, 专职科普员的数量仅有16.79万人[4],占科普人员的 比例仅为9%。在科普场馆当中,专业科普讲解员及活 动策划人员也存在着比较大的缺口。
科普内容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内容质量不高和 存在虚假内容。一方面,一些传播前沿科技成果的科 普作品存在科学性不强、晦涩难懂的现象,难以吸引 公众尤其是青少年的兴趣;另一方面,在短视频、直 播等新媒体传播的内容中,存在大量虚假信息和伪科 学内容,会对公众产生不良引导。
(二)我国科普工作面临的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 年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 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首次将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比作 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确立了科普工作的战略地位。 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提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 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要求。在这一背 景下,我国的科普工作迫切需要从以往的“科学补课” 模式转型为“创新筑基”模式,以适应创新时代对分 布式创新的需求。美国国会于2016年通过了《众包和 公民科学法》(Crowdsourcing and Citizen Science Act),旨在引导个人或组织以各种方式自愿参与科学 进程,包括提出研究问题、创建和完善项目设计、进 行科学实验、收集和分析数据、解释数据结果、开发 技术和应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8个方面的内容[5]。
此外,作为新一代创新的主力军,同时也是数字 原住民的Z世代年轻人,其性格和行为与上一辈人显 著不同。在性格方面,主要表现为自我意识和个性较 强,兴趣爱好广泛;在行为方面,主要表现为与智能 手机形影不离,习惯于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消费欲 望容易受到喜欢的明星或IP的影响[6]。这些特点使传 统科普的单向和刻板的传播模式面临被边缘化的危机。 例如,科普书籍用几页纸推导出的物理公式,在短视 频平台仅需15秒就能生动演示,而后者传播量往往是 前者的百万倍;科技馆标准化的讲解内容吸引的日均 参观者不过数百,而网络主播一场实时互动的直播却 能吸引数十万年轻观众;科研机构发布的科普通稿阅 读量常不足千次,而知识类KOL(意见领袖)打造的航 天盲盒周边却能引发抢购热潮。
面对上述挑战,2024年12月我国新修订完成的《中 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颁布,进一步明确了 科普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并提出制度保障、 主体责任、资源投入、人才培养、创新发展等方面的 具体要求。为落实好这一重大部署,需要把科学普及、 科学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等构成环环相扣、 层层递进的连续体,推动科普工作从知识传播向培养 创新人才的范式转变。
二、科普工作范式转型的理论基础
为了推动科普范式从单纯的知识传播向创新人才 培养的转型,迫切需要更具前瞻性的理论提供有力支 撑。以下分别阐述科学传播理论、社会建构主义理论, 以及创新扩散理论对科普范式转型的理解,为科普工 作的范式转型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持。
(一)科学传播理论
科学传播理论聚焦于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 学思想和科学精神在社会中的传播与共享,着重探讨 科学信息在科学家、媒体、公众、政府等不同主体之 间的传递过程、传播效果及其影响因素。该理论通常按照哈罗德·德怀特·拉斯韦尔(Harold Dwight Lasswell)的“5W 模式”,即从传播者(Who)、传 播内容(What)、受众(Whom)、传播渠道(Which channel)和传播效果(What effect)这五个维度,对 科学传播过程进行系统分析。
在不同时期,科学传播理论对科学传播过程的解 释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 个阶段是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60年代的“中心广播 模型”,该模型假定公众对科学信息是全然不了解的, 将科学传播看成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单向传播过程,采 用命令式的做法向公众传递科学知识;第二个阶段是 20 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的“缺失模型”,该模型认 为公众对科学的误解源于其科学知识储备的不足,主 张通过教育和传播等手段来提升公众的科学素养,着 重强调公众对科学的理解;第三个阶段是从20世纪末 到21世纪初的“对话/参与模型”,该模型强调科学 家和公众彼此之间的双向互动及对话交流,一方面让 科学家知晓公众的需求及他们所担忧的事情,另一方 面推动公众深入参与到科学相关的事务中去。
自21世纪以来,随着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科学传播领域面临着诸多挑战,主要包括信息过载、伪 科学内容泛滥以及公众对科学信任度不足等问题。在 这一背景下,艾伦·欧文(Alan Irwin)提出“情境 化科学传播理论”,结合社会层面、文化方面、政治 领域及经济状况等因素来考察科学传播的过程,凸显 出科学传播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特征[7]。
(二)社会建构主义理论
社会建构主义理论由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Lev Vygotsky)提出,认为知识并非客观存在的绝对真理, 而是要借助社会互动及文化背景来进行建构[8]。社会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知识的社会性及文化适应性,倡导 公众参与其中,这为科学普及提供了新的思考路径, 即通过多主体协商来增进公众对于科学的理解和参与 程度,推动科学和社会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
社会建构主义为科学传播理论中的“对话/参与 模型”和“情境化科学传播理论”提供了充分的支撑。 一方面,科普需要充分调动公众的参与意识,科普主 体包括科学家、媒体以及公众等。通过科学家、媒体和公众等主体的对话和协商,可以共同构建科学知识。 另一方面,科普需要将科普内容和当地文化以及社会 背景相结合,引导公众对科学问题进行批判性思考, 使科学知识更容易为公众所接受。
(三)创新扩散理论
美国学者埃弗雷特·罗杰斯(Everett M.Rogers) 在1962 年提出创新扩散理论(Diffusion of Innovations Theory),该理论解释了新观念、新事物或新产品是如何 在社会系统中被传播和接纳的[9]。这一理论的核心要点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新要想得到广泛认可,它需 要比现有的技术或者观念具备更多的优势,并且还要和 现有的价值观和实践相契合;二是创新的扩散是一个持 续演变的动态过程,涵盖认知、说服、决策、实施和确 认五个阶段;三是采纳者可以分为创新者、早期采用者、 早期大众、晚期大众和落后者五种类型;四是创新的复 杂性越低,就越容易被人们接受。
创新扩散理论揭示了科学知识社会传播的规律,为 科普范式转型提供了关键理论支撑。其核心启示体现在 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在内容重构上,需突出科学知识 的实用价值,通过可视化降低认知门槛,设计可验证场 景;其次,在传播策略上,要建立分众化体系,培育早 期采纳者,发挥意见领袖作用;第三,在生态构建上, 应将科普纳入创新体系,完善政策支持和平台建设。
三、科普范式转型的分析框架
构建系统的分析框架有助于厘清科普转型的价值 导向、运行机制和外部环境,为建立科普与教育、创 新深度协同的生态系统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引。下 面从价值重塑、机制创新和生态协同三个维度,系统 探讨新时代科普范式转型的内在逻辑、现实基础及实 施路径。
(一)价值重塑
科普工作转型的价值维度主要体现在破解创新链 条断裂、顺应知识民主化趋势、转化人口红利三个方面, 其核心在于重构科普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协同关系。
第一,破解创新链条断裂。传统科普模式的知识 单向传播已难以满足开放式创新需求。转型通过强化 创新思维培养和能力塑造,有效衔接创新链与人才链的断层,为国家创新体系提供基础支撑。
第二,顺应知识民主化。在数字技术推动下,公 众的科学参与度得到极大的提升。转型构建的开放科 普体系,不仅能进一步扩大科学传播覆盖面,更通过 众包科研等模式,使公众从被动接收转向主动创造, 实现知识生产范式的升级。
第三,转化人口红利。面对传统劳动力红利递减 的趋势,转型着力将14亿人口基数转化为创新人才储 备。通过提升全民科学素养,可培育大规模的创新人 才池,形成从“人才驱动创新”到“创新吸引人才” 的良性循环,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持久动能。
这三个价值维度相互支撑,从修补创新断点到构建 创新生态,最终实现人口资源向创新资本的质变转化。
(二)机制创新
科普工作转型的机制维度,应重点关注其实施方 法和制度保障,在推动科普工作由单纯的知识传播向 创新型人才培养转型的过程中,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 构建与之相适应的工作机制。
在主体层面,构建多主体协同机制,促进科学家、 公众和创新者三方对话,推动科普工作从传统的“缺 失模型”向“民主模型”转变。一方面,可以通过定 期举办圆桌论坛,邀请科学家、公众代表和创新者共 同探讨科学热点、科研规划,以及创新成果的应用前 景等;另一方面,搭建公众参与科研的平台,鼓励公 众通过众包、参与公民科学项目等方式参与科研,从 而在实践中增进对科学的认识和信任,促进科学研究 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在内容层面,建立一套创新人才培养、科学方 法强化、科学思维拓展、科学精神普及的科普内容 审查机制。具体措施包括:(1)制定科普内容审查 标准,涵盖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维和科学 精神四个方面;(2)组建涵盖科学家、教育专家、 科普作家和法律专家的科普内容审查团队,从多方 面对科普内容进行严格审核,杜绝伪科学和不实信 息的传播;(3)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实时 监测分析科普内容,及时发现和纠正误导性信息, 确保科普内容的质量和公信力。
在实施层面,建立创新轨迹动态评估机制,紧密衔接创新链和人才链。对参与创新的个人,可借助于 块链技术,记录其在各类科研项目和创新实践中所做 的贡献、行为模式、所取得的创新成果,并为其创造 创新数字档案进行记录。通过深度挖掘和分析这些数 据,可以为创新者提供个性化的创新指导和建议,为 创新者增强创新能力提供帮助。
(三)生态协同
科普工作转型的生态维度关注新技术的应用,旨 在通过外部环境的优化,为科普工作的转型提供支撑 和保障,生态维度主要涉及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借力元宇宙、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为大 众提供身临其境的创新体验,构建“未来创新场景实 验室”。以VR平台公司EngageXR为例,2021年12月 VR 平台公司EngageXR与教育内容服务商VictoryXR达 成合作,在美国开设10所元宇宙大学,使跨学科项目 产出效率借助虚拟科研协作的方式得到显著提升[10]。
第二,将前沿科技融入教育体系,缩短知识更新 周期。例如,新加坡通过政府牵头建立科技园区、与 高校和企业共建实验室等方式,将人工智能、大数据 等前沿科技融入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 创新能力[11]。在2022年PISA科学素养测试中,新加 坡学生平均成绩41分,居全球第一,并且比排名第二 的韩国和加拿大高出3分之多[12]。
第三,构建跨界合作网络,增强企业、高校、科研 机构等不同主体之间的连接紧密度,促进创新要素高效 流动。德国弗劳恩霍夫应用研究促进协会构建的“产学 研三角网络”通过高密度节点连接,不仅加速了科研成 果转化效率,更为企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13]。
四、科普范式转型的支持系统
在“价值—机制—生态”三维分析框架中,价值维 度明确了新时代科普工作的目标导向,机制维度明确了 新时代科普工作的主体、内容及实施形态,生态维度则 明确了新时代科普工作的外部环境与支持保障。整合这 三个维度,能够构建起科普范式转型的支持系统。
(一)纵向贯通:形成科学普及、科学教育、创新实践的连续体
在以知识传播为主要目标的科普工作体系中,科学普及、科学教育、创新实践分别隶属于不同的部门, 三个方面的工作虽然有联系,但往往是零散的、缺乏 制度保障的。在以创新人才培养为导向的科普工作体 系中,应将科学普及、科学教育与创新实践紧密结合, 构建一个纵向贯通、层层递进的创新人才培养连续体。
科学普及是创新人才培养连续体的起始环节,主 要任务是通过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 法、弘扬科学精神,激发广大公众和青少年对科学的 兴趣和好奇心,提升他们的科学素养,为后续开展科 学教育和创新实践提供广泛的受众基础。科学普及应 依托多种场所和途径,通过展览、讲座、阅读推广及 文化主题活动等多元化科普形式开展科学普及工作, 让公众和青少年可以在日常的生活中有机会接触到科 学相关的内容。
科学教育是创新人才培养连续体的核心环节,主 要任务是借助系统规划的课程和教学活动,帮助中小 学生获得扎实的科学知识,发展科学思维和实验操作 能力,充分激发其内在的创新潜力,为投身创新实践 活动打下坚实的知识和能力基础;实施主要渠道是中 小学教育,辅以少年宫、科技馆、培训机构等校外资源, 需依赖系统完备的课程与教学资源、合乎规范的教学 方法和过程,以及专业素质过硬的师资队伍。
创新实践是创新人才培养连续体的最终环节,主 要任务是发现那些在某些领域具有特殊才能和创新潜 质的青少年,并借助课题研究、项目开发、创新创业 等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利用科学知识和能力解决实际 问题、形成创新成果,并进一步深化培养他们的创新 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创新实践的场所主要 包括校内外的实验室、创客空间、孵化器等。
以科学普及激发兴趣,以科学教育筑牢基础,以 创新实践锤炼能力,将这三个环节衔接起来,就构成 一个纵向贯通的完整体系,为创新人才的发现与培养 提供全方位、全过程的支持。在这一连续体中,传统 的科学普及和科学教育各有优势和不足,都不能满足 创新人才成长的需求;创新实践虽直接聚焦于创新人 才培养,但如果缺乏科学普及和科学教育的坚实基础, 也难以实现预期目标。科学普及的优势在于能够迅速 传播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但在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深度方面存在局限,难以完全满足学生深入探索科学 知识的需求;科学教育则具有系统性和深入性的特点, 但受到教材和考试在有限容量和规范模式等方面的限 制,难以及时反映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无法充分满 足学生学习前沿科学知识的渴望。此外,传统的科学 普及和科学教育侧重于科学知识的传授,往往忽视了 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弥补以上不足,需要 科研机构和产业部门的支持和参与,构建科研、产业、 科普、教育相协同的创新人才培养生态系统。
(二)横向联合:形成科研、产业、科普、教育 协同发展的生态系统
科研工作是一个动态循环的过程,包括选题确定、 研究开展、成果发布三个主要环节,旨在促进知识积累, 推动科技持续进步。产业工作也是一个动态循环的过 程,包括需求分析、研发生产、推广使用三个关键环节, 强调产品的迭代升级,促进产业的持续发展。科研与 产业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科研成果需要通过 产业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产业的发展为科研创新提供 了新的技术支撑。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 业创新融合发展,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科技 创新成果向产业转化的效率仍然较低,高校制造类专 业呈现萎缩态势,尤其在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关键 前沿领域,创新资源分散,科研与产业“两张皮”现 象严重[14]。究其原因,是因为我国产业链与创新链不 能良好协同促进,两条链在各自相对封闭的系统内部 运行,缺少广泛的交汇点,二者之间的协同度不高、 协同机制缺失[15]。
当前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中,科研与产业对科学普及、 教育和创新实践的支持存在系统性短板,亟待构建协同 发展机制。在科学普及方面,科研领域的科普转化效率 较低且参与不均衡,产业界则多停留在产品推广层面, 缺乏深度合作;科学教育面临双重困境,既存在科研资 源与教育体系衔接不畅导致的课程更新滞后问题,又存 在产教融合不深形成的培养与需求脱节;创新实践环节 同样遭遇支持不足的困境,科研机构的资源开放度和指 导体系有待完善,企业则因参与度低和实践岗位短缺难 以提供持续支持。这些结构性缺陷导致青少年创新培养面临资源碎片化、支持不连续等挑战,制约了创新人才 的能力发展。破解这一困局,需要建立“科研—产业— 教育”协同联动的支持体系,通过提升科普转化效率、 深化产教融合、完善实践机制等途径,构建贯穿创新人 才培养全过程的系统性支撑。
为深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科研机构和产业界要为 科学普及、科学教育,以及创新实践提供系统性的持续 支持,构建“双循环三层次”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见 图1)。在这一培养体系中,科研机构依托其先进的科 研设施和成果,不仅可以为广大公众和青少年提供相关 科普资源,而且可以为有专业兴趣和创新潜质的学生提 供参与科研的指导和支持。创新企业丰富的技术成果和 创新案例,能够为青少年提供创新实践平台,让他们在 真实的工作环境中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科研单位与产 业界的协同合作,可以把完整的产学研一体化链条展示 给学生,为其创新实践提供坚实支撑。
五、推动科普范式转型的实施策略
“双循环三层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将科学普及、 科学教育、创新实践串联成一个逐层递进的连续体, 强调科研和产业在这一连续体中的深度参与,为推进 科普工作从知识传播向创新人才培养的范式转型提供 了有力的支撑。该体系的良性运行需要构建“政策— 主体—技术”三位一体的支撑架构,通过制度保障激 发多元参与活力,以技术创新赋能协同机制,形成闭 环式的创新人才培养生态。
(一)政策保障策略
政策保障是“双循环三层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运行的基础性条件。政府从顶层设计入手,构建科普 范式转型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全方位、多层次政策框架,为科普范式转型与创新人才培养形成有力保障。首先, 完善科普与创新人才培养相关的法律法规,对科研机 构、产业界、科普组织、教育系统等主体在创新人才 培养中的责任和权利予以明示,为科普工作从知识传 播向创新人才培养转型提供政策保障。其次,设立专 项基金,支持科普资源开发、科学教育改革、科研机 构与学校的合作、企业参与创新人才培养等项目,并 确保支持资金投入的稳定和持续性。再次,在充分吸 纳各方主体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定期评估政策执行 效果,并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和优化政策措施;最后, 制定区域协同政策,鼓励跨区域合作,促进不同区域 在科普资源、科研力量、产业优势方面的互补和共享, 缩小区域差距,提升整体创新人才培养水平。
(二)多主体参与策略
为了实现“双循环三层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 高效运转,需要中小学校、科研单位、产业界、科普 组织等多元主体深度参与和协同工作。政府要发挥统 筹协调作用,搭建合作平台,引导各方主体打破壁垒, 形成协同合作、合力推进的长效机制。
中小学校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必须构建 系统化的培养体系。在内部建设方面,需要重点推进 四个关键环节:一是夯实科学教育基础,完善课程标 准与教材体系;二是创新课程实施方式,推进项目式、 探究式学习;三是改革教学评价机制,建立多元评价 体系;四是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科学素养与 创新能力。在外部协同方面,应当建立“校—馆—所— 企”四位一体的协同机制。一是统筹科普场馆、科研 院所和高新技术企业等社会资源,构建优势互补的合 作网络;二是通过共建实验室、开发课程资源等方式 实现深度合作;三是整合校内外优质科学教育资源, 打造开放共享的学习空间。这种内外联动的培养模式, 既能保障基础教育的系统性,又能拓展学生的实践场 域,为创新人才成长提供立体化支持。
科研机构和高校作为知识创新的策源地,要充分 利用自身资源和人才优势,加强与中小学和科普场馆 的合作,开发高质量的科普类资源、科学教育课程和 创新实践项目,为学生提供学习和实践的机会,帮助 创新人才的发现和培养。
企业是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化的核心主体,不仅可 以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开展产学研项目,促进科技 成果转化,而且可以提供实习岗位、实践基地,分享 创新案例,促进创新人才培养,让本硕博学生了解产 业需求、熟悉应用场景,解决实际问题。
科协、科技馆等社会组织作为联系政府、社会和 公众的桥梁和纽带,一方面可以搭建交流平台,促进 行业组织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合作;另一方面可以通过 举办科普竞赛、科学讲座、创新实践营等活动,激发 青少年的创新热情,营造创新氛围。
(三)技术支持策略
在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双循环三层次”中,关 键是技术手段的有效运用。通过前沿技术的集成,为 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利用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等技术手段,突破科学科 普和科学教育的时空限制。一方面,开发网上科普课程、 虚拟实验室、远程创新实践平台等,实现优质教育资 源的广泛共享,扩大科普与创新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 力;另一方面,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开发智能 学习平台,实现科普内容的精准推送和个性化学习, 以及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创新表现进行分析,为开展 教学评估和个性化辅导提供依据,为学生提供科学的 学习实践平台和创新平台。
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 搭建沉浸式的科普、创新实践场景,使学生在虚拟环境里做科学实验、搞工程设计、做创新项目模拟,丰 富学习体验,提升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培养创新意识 和实践能力。
利用区块链技术,为学生创建创新档案,记录其 在科普活动、科学学习、创新实践等的全过程数据, 这一方式可确保数据不可篡改、可追溯,为评估学生 的创新能力、跟踪学生的成长轨迹,进而为其量身定 制培养方案提供可靠依据。
政策保障、多主体参与和新技术支持的组合拳, 共同营造起一个创新人才培养的完整生态,各主体分 工合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形成完整的链条式支持, 能够有力推动我国科普范式转型,服务高水平科技自 立自强和教育强国建设。
六、结语
在全球创新格局的深度变革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加速推进的双重背景下,我国科普工作从单纯的知识 传播向创新人才培养的范式转型已成为必然趋势。“价 值—机制—生态”的三维分析框架系统论证了科普转 型的必要性和实施路径,“双循环三层次”模型整合 了科研、产业、科普和教育资源,形成“科普、教育、 创新一体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政策保障、多主体 参与和技术支持三种策略则建构了一个完整的创新人 才培养生态系统,为我国科普工作的转型提供了清晰 的方向指引和具体的行动方案。
参考文献:
[1] 中国政府网.科技部发布2023年度全国科普统计数据[EB/OL].(2024-12-30)[2025-04-20].https://www. gov.cn/lianbo/bumen/202412/content_6995394.htm.
[2] 新华网.数说第十三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EB/OL].(2024-04-16)[2025-06-20].https://www. news.cn/science/20240416/ ebe2fb4890394c31877f5449372ba960/c.html.
[3] 马晓敏,张志斌,郭倩倩,等.中国科普教育基地空间分布、类型结构及影响因素[J].干旱区地理,2023,46(11):1879-1890.
[4]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中国科普统计2023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24.
[5] 刘娅.美国联邦政府推动公民科学发展举措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科技资源导刊,2022,54(4):4450,70.
[6] 郭鹏.年轻化:Z世代品牌爆发式增长法则[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21.
[7] 杨正.超越“缺失-对话/参与”模型:艾伦·欧文的三阶科学传播与情境化科学传播理论研究[J].自然辩证法通讯,2022,44(11):99-109.
[8] 桑切克.教育心理学第2版[M].周冠英,王学成,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
[9] 罗杰斯.创新的扩散[M].辛欣,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10] 王俊,钟正,靳帅贞.美国高校打造元宇宙大学[J].上海教育,2022(26):44-45.
[11] 龚超,苏福根.新加坡国家人工智能战略演变及其对教育的启示:基于NAIS1.0与NAIS2.0的比较分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5,31(1):73-85.
[12] OECD. PISA 2022 results(Volume III):creative minds,creative schools[EB/OL].(2024-06-18)[2025-04-20].https://doi.org/10.1787/765ee8c2-en.
[13] 陈凡.弗劳恩霍夫模式对高校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的启示[J].江苏高职教育,2021,21(3):40-44,67.
[14] 陈抗.智能制造背景下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路径与机制研究[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21.
[15] 方鹏.基于SD的产业链与创新链向产业创新链协同演进机制研究[D].衡阳:南华大学,2016.
作者简介:刘玲丽,北京科技创新促进中心,研究方向为科学传播。李亦菲,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学习心理学、科技教育等。刘堃,北京天文馆,研究方向为科学传播。
来源:《科技智囊》2025年6期
责任编辑:胡文汇 高方